资讯动态
NEWS & EVENTS
当前位置:
首页
/
/
/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 分类:业内资讯
  • 作者: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发布时间:2019-03-19 13:01
  • 访问量:

【概要描述】在用微信就能方便交流的今天,在京读研的“90后”小陈已经很少再看短信了,但其中有一类短信,他却总会认真查阅——银行借记卡的余额变动提醒。为此,他支出了每月2元的服务费。

银行短信提醒费该不该交?

【概要描述】在用微信就能方便交流的今天,在京读研的“90后”小陈已经很少再看短信了,但其中有一类短信,他却总会认真查阅——银行借记卡的余额变动提醒。为此,他支出了每月2元的服务费。

  • 分类:业内资讯
  • 作者: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发布时间:2019-03-19 13:01
  • 访问量:
详情

  在用微信就能方便交流的今天,在京读研的“90后”小陈已经很少再看短信了,但其中有一类短信,他却总会认真查阅——银行借记卡的余额变动提醒。为此,他支出了每月2元的服务费。

  像小陈这样花钱购买银行借记卡短信提醒服务的消费者是个庞大的群体。有人对这笔“小钱”发出了质疑——告知用户账户变动情况是银行的义务,难道还要收费?

  对于银行而言,短信提醒确是一笔成本支出。那么,这笔钱,于理于法,银行究竟该不该收?

  “银行告知客户其储蓄账户的变动情况,是履行告知义务,不应收费”;

  “消费者使用银行的服务,银行就有义务告知账户变动,如果微信提醒、APP查询不收费,短信收费也没有道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等专家指出,银行的收费“合法但并不合理”,一些小银行已经不收这一费用,希望其他银行也能积极推行。

  少则2元/月 多则4元/月

  大小银行差异显现

  记者调查发现,中、农、工、建、交及邮储六大国有银行以及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收取借记卡账户资金变动短信提醒费,费用为每月2元至4元不等。而规模较小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普遍将这一服务列为免费,且各家银行的贵宾客户普遍也可免费享受此项服务。

  记者了解到,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借记卡均收取短信提醒费,每月2元、3元或4元不等,有的提供包年优惠价。

  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收费为每月2元,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收费均为3元/月,广发银行提供30元包年的优惠。而规模较小的华夏银行则不收取这项服务费。北京银行、天津银行等城商行也不收取这一费用。

  令人颇为不解的是,一些银行多年来免费提供短信提醒服务,然而自2017年起,在移动互联网更加发达、银行APP可免费查询账户变动的时代,反而开始收费了,理由则各异。

  以交通银行为例。交通银行官网公告显示,从2017年9月1日起,个人借记卡短信提醒服务不再免费,升级为“用卡无忧”服务,每月4元,按季度收12元,内含失卡保障服务,即为储蓄资金上了一份保险,最高保额为10万元。该行收费理由是升级服务。

  光大银行此前也是对短信通知业务免费的,但后来转为收费。该行于2017年7月在官网发布《中国光大银行“短信通”服务升级通知》,称“我行‘短信通’业务的免费体验期即将结束,自2017年10月31日(含)起,对个人‘短信通’及对公‘短信通’服务恢复收费。”收费为2元/月,对贵宾客户免费。收费理由是“为覆盖运营成本”。

  民生银行于2017年6月在官网发布通知,称“自2017年6月22日起调整我行个人短信账户信息即时通服务价格。人民币2元/月/卡/手机号。”每张借记卡下对应每一个手机号人民币活期账户收取2元/月。该行未说明收费理由。

  老年人依赖短信提醒

  年轻人“懒得取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银行的APP都可以提供账户的免费查询服务。既然如此,为何相当一部分顾客还在交短信提醒费呢?

  在某支行网点,记者发现,老年客户由于不擅长使用APP,故对银行的短信提醒服务相当依赖。家住北京市马家堡地区的李女士已经退休,她一直在交银行借记卡短信提醒费,她的理由是,“不会使用APP,接收短信提醒更为方便”。

  记者随机做了一个调查,询问10位身边“80后”和“90后”的短信提醒交费情况,其中8人都明确表示“在支出这笔费用”;另2人表示“不清楚”,查询后发现“自己确实也交了这笔钱”。

  家住北京北四环的林先生告诉记者,“虽然我也知道通过APP能够免费了解账户情况,但懒得取消这项服务了,钱不多,也挺及时,就这样吧。”

  小陈告诉记者,开卡时没能仔细看合同条款,就选择了交借记卡的短信提醒费。“我现在已经不习惯使用银行APP,所以也不打算取消。”

  顾客“小钱” 银行创收

  “是否合理”值得探究

  每年20元到48元不等的短信提醒费,对每位银行客户而言,并不是一笔大开支,但对银行而言,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记者在一家国有大行的支行网点采访时,一位大堂经理“吐槽”说,不得不完成收取银行短信提醒费的“考核任务”。

  那么,银行到底该不该收取这笔费用呢?

  一位股份制银行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银行收取借记卡短信提醒月费,是出于覆盖成本的考虑。至于收多少钱、收不收,则是“大行有底气、小行有忧虑”,中小银行不收这笔钱,为的是吸引客户。但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使用APP等查询,最终将倒逼银行取消这一收费。

  金融分析机构“融360”分析师韩媛媛表示,从行业监管规定上看,银行并未违规。2011年3月,央行、银监会、发改委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自2011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十一类三十四项服务收费,短信通知服务不在减免之列,仅从字面上理解合规性的话,短信通知收费没有问题。

  一位律师则告诉记者,除非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收费,商业银行有权就其对客户提供的服务收取费用。就某项服务是否收费,不同的银行可能有不同的考量,或多或少,或收或不收,取决于其市场的竞争力和客户关系等因素。这应该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所谓银行的告知义务,应该是合同约定的义务,即银行有义务在客户询问时或在一特定时间期限,告知客户的存款变动情况。如果合同没有标明短信提醒也是银行的免费的合同义务,银行对此收费无可厚非,在法律上应该是合理的。

  然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则认为,银行的收费“合法但并不合理”。“银行告知客户其储蓄账户的变动情况,是履行告知义务,不应收费。”刘俊海说。他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银行的短信提醒就是履行了通知义务而已。”

  曾任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现任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的邱宝昌律师表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八条和第二十八条,银行不应对短信提醒收费。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第二十八条规定,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以及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经营地址、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等信息。

  “消费者使用银行的服务,银行就有义务告知账户变动,如果微信提醒、APP查询不收费,短信收费也没有道理。”邱宝昌说。

  邱宝昌还表示,即便银行为此支出了成本,也不应将成本加之于消费者,这是由其履行义务的必要性决定的。

  刘俊海也表示,如今,一些小银行已经不收这一费用,这是好事,希望其他银行也能积极推行。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资讯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已于2020年12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12月29日 法释〔2020〕23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   (2020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825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为正确审理继承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继承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时开始。   宣告死亡的,根据民法典第四十八条规定确定的死亡日期,为继承开始的时间。   第二条承包人死亡时尚未取得承包收益的,可以将死者生前对承包所投入的资金和所付出的劳动及其增值和孳息,由发包单位或者接续承包合同的人合理折价、补偿。其价额作为遗产。   第三条被继承人生前与他人订有遗赠扶养协议,同时又立有遗嘱的,继承开始后,如果遗赠扶养协议与遗嘱没有抵触,遗产分别按协议和遗嘱处理;如果有抵触,按协议处理,与协议抵触的遗嘱全部或者部分无效。   第四条遗嘱继承人依遗嘱取得遗产后,仍有权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取得遗嘱未处分的遗产。   第五条在遗产继承中,继承人之间因是否丧失继承权发生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判决确认其是否丧失继承权。   第六条继承人是否符合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可以从实施虐待行为的时间、手段、后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认定。   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不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均可确认其丧失继承权。   第七条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不论是既遂还是未遂,均应当确认其丧失继承权。   第八条继承人有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或者第二项所列之行为,而被继承人以遗嘱将遗产指定由该继承人继承的,可以确认遗嘱无效,并确认该继承人丧失继承权。   第九条继承人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侵害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难的,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情节严重”。   二、法定继承   第十条被收养人对养父母尽了赡养义务,同时又对生父母扶养较多的,除可以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继承养父母的遗产外,还可以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分得生父母适当的遗产。   第十一条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   继父母继承了继子女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子女的遗产。   第十二条养子女与生子女之间、养子女与养子女之间,系养兄弟姐妹,可以互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被收养人与其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不能互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第十三条继兄弟姐妹之间的继承权,因继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关系而发生。没有扶养关系的,不能互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继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继承了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亲兄弟姐妹的遗产。   第十四条被继承人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都可以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不受辈数的限制。   第十五条被继承人的养子女、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可以代位继承;被继承人亲生子女的养子女可以代位继承;被继承人养子女的养子女可以代位继承;与被继承人已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养子女也可以代位继承。   第十六条代位继承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或者对被继承人尽过主要赡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第十七条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如该代位继承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或者对被继承人尽赡养义务较多的,可以适当分给遗产。   第十八条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无论其是否再婚,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时,不影响其子女代位继承。   第十九条对被继承人生活提供了主要经济来源,或者在劳务等方面给予了主要扶助的,应当认定其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或主要扶养义务。   第二十条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可以分给适当遗产的人,分给他们遗产时,按具体情况可以多于或者少于继承人。   第二十一条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可以分给适当遗产的人,在其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本人有权以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二条继承人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愿意尽扶养义务,但被继承人因有固定收入和劳动能力,明确表示不要求其扶养的,分配遗产时,一般不应因此而影响其继承份额。   第二十三条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的继承人虽然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但对需要扶养的被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分配遗产时,可以少分或者不分。   三、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二十四条继承人、受遗赠人的债权人、债务人,共同经营的合伙人,也应当视为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不能作为遗嘱的见证人。   第二十五条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当按遗嘱生效时该继承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第二十六条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国家、集体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认定该部分遗嘱无效。   第二十七条自然人在遗书中涉及死后个人财产处分的内容,确为死者的真实意思表示,有本人签名并注明了年、月、日,又无相反证据的,可以按自书遗嘱对待。   第二十八条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即使其本人后来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仍属无效遗嘱。遗嘱人立遗嘱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后来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不影响遗嘱的效力。   第二十九条附义务的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如义务能够履行,而继承人、受遗赠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经受益人或者其他继承人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其接受附义务部分遗产的权利,由提出请求的继承人或者受益人负责按遗嘱人的意愿履行义务,接受遗产。   四、遗产的处理   第三十条人民法院在审理继承案件时,如果知道有继承人而无法通知的,分割遗产时,要保留其应继承的遗产,并确定该遗产的保管人或者保管单位。   第三十一条应当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没有保留的,应从继承人所继承的遗产中扣回。   为胎儿保留的遗产份额,如胎儿出生后死亡的,由其继承人继承;如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继承。   第三十二条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致其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   第三十三条继承人放弃继承应当以书面形式向遗产管理人或者其他继承人表示。   第三十四条在诉讼中,继承人向人民法院以口头方式表示放弃继承的,要制作笔录,由放弃继承的人签名。   第三十五条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应当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作出。遗产分割后表示放弃的不再是继承权,而是所有权。   第三十六条遗产处理前或者在诉讼进行中,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其提出的具体理由,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继承人对放弃继承反悔的,不予承认。   第三十七条放弃继承的效力,追溯到继承开始的时间。   第三十八条继承开始后,受遗赠人表示接受遗赠,并于遗产分割前死亡的,其接受遗赠的权利转移给他的继承人。   第三十九条由国家或者集体组织供给生活费用的烈属和享受社会救济的自然人,其遗产仍应准许合法继承人继承。   第四十条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与自然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后,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导致协议解除的,不能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其支付的供养费用一般不予补偿;遗赠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导致协议解除的,则应当偿还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已支付的供养费用。   第四十一条遗产因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时,按照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条规定可以分给适当遗产的人提出取得遗产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当视情况适当分给遗产。   第四十二条人民法院在分割遗产中的房屋、生产资料和特定职业所需要的财产时,应当依据有利于发挥其使用效益和继承人的实际需要,兼顾各继承人的利益进行处理。   第四十三条人民法院对故意隐匿、侵吞或者争抢遗产的继承人,可以酌情减少其应继承的遗产。   第四十四条继承诉讼开始后,如继承人、受遗赠人中有既不愿参加诉讼,又不表示放弃实体权利的,应当追加为共同原告;继承人已书面表示放弃继承、受遗赠人在知道受遗赠后六十日内表示放弃受遗赠或者到期没有表示的,不再列为当事人。   五、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解释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的解释(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的解释(一)》已于2020年12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20年12月29日 法释〔2020〕24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物权编的解释(一) (2020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825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为正确审理物权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因不动产物权的归属,以及作为不动产物权登记基础的买卖、赠与、抵押等产生争议,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应当依法受理。当事人已经在行政诉讼中申请一并解决上述民事争议,且人民法院一并审理的除外。   第二条当事人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与真实权利状态不符、其为该不动产物权的真实权利人,请求确认其享有物权的,应予支持。   第三条异议登记因民法典第二百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事由失效后,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确认物权归属的,应当依法受理。异议登记失效不影响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实体审理。   第四条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转让不动产所有权等物权,或者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抵押权等其他物权的,应当依照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其不发生物权效力。   第五条预告登记的买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被认定无效、被撤销,或者预告登记的权利人放弃债权的,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二款所称的“债权消灭”。   第六条转让人转让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所有权,受让人已经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占有,虽未经登记,但转让人的债权人主张其为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条所称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在分割共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等案件中作出并依法生效的改变原有物权关系的判决书、裁决书、调解书,以及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拍卖成交裁定书、变卖成交裁定书、以物抵债裁定书,应当认定为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九条所称导致物权设立、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法律文书。   第八条依据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九条至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享有物权,但尚未完成动产交付或者不动产登记的权利人,依据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条至第二百三十八条的规定,请求保护其物权的,应予支持。   第九条共有份额的权利主体因继承、遗赠等原因发生变化时,其他按份共有人主张优先购买的,不予支持,但按份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条民法典第三百零五条所称的“同等条件”,应当综合共有份额的转让价格、价款履行方式及期限等因素确定。   第十一条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按份共有人之间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按照下列情形确定:   (一)转让人向其他按份共有人发出的包含同等条件内容的通知中载明行使期间的,以该期间为准;   (二)通知中未载明行使期间,或者载明的期间短于通知送达之日起十五日的,为十五日;   (三)转让人未通知的,为其他按份共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最终确定的同等条件之日起十五日;   (四)转让人未通知,且无法确定其他按份共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最终确定的同等条件的,为共有份额权属转移之日起六个月。   第十二条按份共有人向共有人之外的人转让其份额,其他按份共有人根据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请求按照同等条件优先购买该共有份额的,应予支持。其他按份共有人的请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支持:   (一)未在本解释第十一条规定的期间内主张优先购买,或者虽主张优先购买,但提出减少转让价款、增加转让人负担等实质性变更要求;   (二)以其优先购买权受到侵害为由,仅请求撤销共有份额转让合同或者认定该合同无效。   第十三条按份共有人之间转让共有份额,其他按份共有人主张依据民法典第三百零五条规定优先购买的,不予支持,但按份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时,不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且无重大过失的,应当认定受让人为善意。   真实权利人主张受让人不构成善意的,应当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第十五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不动产受让人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   (一)登记簿上存在有效的异议登记;   (二)预告登记有效期内,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   (三)登记簿上已经记载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不动产权利的有关事项;   (四)受让人知道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主体错误;   (五)受让人知道他人已经依法享有不动产物权。   真实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不动产受让人应当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的,应当认定受让人具有重大过失。   第十六条受让人受让动产时,交易的对象、场所或者时机等不符合交易习惯的,应当认定受让人具有重大过失。   第十七条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所称的“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指依法完成不动产物权转移登记或者动产交付之时。   当事人以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六条规定的方式交付动产的,转让动产民事法律行为生效时为动产交付之时;当事人以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的方式交付动产的,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有关转让返还原物请求权的协议生效时为动产交付之时。   法律对不动产、动产物权的设立另有规定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认定权利人是否为善意。   第十八条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所称“合理的价格”,应当根据转让标的物的性质、数量以及付款方式等具体情况,参考转让时交易地市场价格以及交易习惯等因素综合认定。   第十九条转让人将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交付给受让人的,应当认定符合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善意取得的条件。   第二十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受让人主张依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规定取得所有权的,不予支持:   (一)转让合同被认定无效;   (二)转让合同被撤销。   第二十一条本解释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贵州恒易律师事务所

扫描浏览手机网站

更多精彩等着你!

手机:13368051187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金渝大道153号绿地·保税中心3号楼22层2208

邮箱:47680598@qq.com

Copyright © 重庆合庆律师事务所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2021012613号